明朝蒙古鞑靼和瓦剌等部经常从内蒙古阿拉善台地进入贺兰山赤木口(今三关口),直驱平原各地 明统治者为了边防安全,特于三关口筑长城(明称边墙)设关隘,使其成为古代银川城防的“四险”之一
三关口明长城位于银川市西40余公里的贺兰山南部 此关口是宁夏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交界地,银川至巴彦浩特公路穿关而过,在关口处可看到残断长城遗址 三关即从东向西,设头道卡、二道卡和三道卡,后人称之为三道关 这里山脉蜿蜒曲折,地形雄奇险峻 原两山夹峙的山坳中,建有关隘
据史书记载,明嘉靖十年(1531年)宁夏佥事齐之耗“万金”,修筑了南起大坝堡,北连三关口,长达80公里的长城,后被风沙填平 嘉靖十九年(1540年)宁夏巡抚杨守礼重新奏筑修葺了旧有边墙,增筑了三关口以北长城 头道关关墙南北与长城连接,此地山势开阔,是“缓口可容百马”之处 北侧城墙沿山脊向北延伸,墙体以石块垒砌,城墙每段拐弯处,各有墩台一座,墙、墩台已残损,仅留部分基址




当年修筑长城时,这里多沙砾少土壤,于是军士们遍剖诸崖谷,得壤土数处;又因无水,做水车百辆,到关口20多公里的平吉堡取水,与壤土、砾石相拌,夯筑而成,坚固异常 头道关向西6公里即二道关,关口南侧有一座20多米高的山头,山头上设有墩台,台11米见方,高约8米 三道关东距二道关4公里,此关两山相夹,山谷狭窄,一水中分,山陡壁峭,仰望山峰巍峨,下视谷底险峻,地形十分险要,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筑关时曾依山而砌有石质长城和深沟各一道
昔日三关口一带绵延纵横的长城与墩台、烽火台左右连属,实有西控大漠咽喉要道之险 有诗曰:
百堵当关千仞险,
一劳为国万年安
悬知此后烽烟息,
共说毡裘胆已寒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kam.cn/6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