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陵峡中的兵书宝剑峡位于香溪东15千米、长江北岸的陡壁峭岩上,也像石隙中有物叠置其间,状若书卷,名曰”兵书”,其右下方条形岩石凸起,宛如巨剑直插激流,名曰”宝剑” “兵书”实为巴人岩棺葬之遗迹
从兵书宝剑峡向东过新滩不远,江北有岩壁,上有两块重叠下垂的褚黄色岩石,一块形似牛肝,一块形似马肺,故名牛肝马肺峡 牛肝和马肺其实都是地下水中的碳酸钙沉积形成的钟乳石 如今牛肝还完整,而马肺则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入侵的英国军舰轰掉了下半部,使马肺残缺不全 后来郭沫若游经三峡时在《过西陵峡二首》中又以“兵书宝剑存形似,马肺牛肝说寇狂 ”来遣责英帝国主义侵略我国大好河山的罪行
莲陀至南津关间有灯影峡及黄牛峡 灯影峡峡壁明净,纯无杂色 两边云鬓凝翠、飞泉漱玉 崖壁映入江水,静影澄碧




过了灯影峡后行不多久,便可望见一排陡峭的石壁 它高耸于郁郁葱葱的群峰之上,俯瞰着波涛汹涌的激流 绝壁下九条蜿蜒下垂的山脊,宛如九龙下水,气势十分雄伟壮观 那横空的石壁就是黄牛岩,河谷便是“黄牛峡” 与灯影峡相比,黄牛峡两岸山势高耸,岩形粗犷多变 这里是有代表性的震旦纪地质断层 至今在黄牛峡中仍可找到鱼类化石、三叶虫化石及其它海洋生物化石,它记录了三峡数亿年来的沧海桑田的变化
以前,黄牛峡这段的江面上水急礁多,船行至此,必须小心翼翼 若是逆水,则更是进展缓慢 往往舟行数日,还可望见黄牛岩 于是世代流传下《黄牛谣》“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李白过此,也曾赋诗“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复三暮,不觉鬓成丝 ”当然,这是过去了 在黄牛峡南岸的黄牛山下,矗立着一座红墙黄瓦,金碧辉煌的古建筑,这就是三峡中最大最古老的建筑—黄陵庙 黄陵庙原名“黄牛祠”,三国时,诸葛亮入蜀,路过黄牛峡,见庙宇残破,便出资重修一新,还为此书《黄牛庙记》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因他只认大禹开山之功,不信黄牛拱岩之说,于是就将“黄牛庙”改为“黄陵庙” 现存建筑重修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近年又几经修缮,并续建了一些辅助设施 游人若有机会停泊黄陵庙,进入山门后,就来到了黄陵庙的主建筑—禹王殿 殿额上悬有两块巨匾,一书“玄功万古”,据说是明藩惠王朱常润所题;一书“砥定江澜”,一说是慈禧太后所题,一说为爱新觉罗·齐格所题 大殿之内,立有36根巨柱,蔚为壮观 其中有一根“水女柱”立在殿之左侧其离地约四米的柱面一,留有历经120多年的陈旧水迹 柱上挂着一木牌,上书“庚午年(公元1870年)洪水至此” 这是珍贵的水文资料,记录了有史以来长江最大的一次洪水 庙内还存有许多记载洪水水位的碑刻 禹王殿的右侧是武侯祠,祠内后院长有一株铁树,据说是诸葛亮当年亲手所种 黄陵庙院内还有一口石井,水质极佳,黄陵庙为桔林环绕,风景优美
过三峡工程后往西行10公里,就进入了两岸峭壁耸立,如斧劈刀削一般的崆岭峡,在其间夹有天下闻名的险滩—崆岭滩,这里水流湍急,由“大珠”、“头珠”、“三珠”等礁石组成,礁石犬牙交错,乱流翻涌 因而流传“青滩泄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船过崆岭滩,如遇洪水季节,激浪如排山倒海之势冲击礁石,船行其中,稍有不慎,就会船毁人亡 特别是“大珠”的岩石上刻有“对我来”三个大字 船行至此,必须朝着“对我来”直驶过去,方可顺着水势产生的回冲力而避开它,如果要避它而行,反而会触礁沉船,这是三峡船工所积累的丰富经验 1900年德国轮船“瑞生号”开进峡江,由于不知“对我来”的奥妙,又不听峡江引水的忠告,不敢直冲“对我来”,结果被这块礁石撞沉 解放后,峡江航道经过多次整治,炸掉明石暗礁,加之葛洲坝的建成,水位抬高,险滩已不复存在
西陵峡北的秭归为屈原的故乡、相邻有汉代王昭君的故里 因此唐代诗人杜甫过西陵峡时,曾有诗云:“若道世无英俊才,此处何来屈原宅?若道巫山女粗丑,此处何有昭君村?” 南津关为西陵峡出口,此间河道狭窄,两岸陡壁高耸,紧紧扼住滔滔的江水,就像一个细领的瓶口,形势十分险要,形成与夔门首尾相应的又一个天然门户,有“雄当蜀道,威镇荆门”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关内群峰竟秀,江岩壁立,河道曲折,江流汹涌,而关外却豁然开朗,江面由300米聚然增加到2200米,放眼一望,大江浩荡,绿野无垠,舟船有梭,令人有“极目楚天舒”之感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kam.cn/5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