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甚者,在唐不空译《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君护法仪轨》中还记述说:天宝元年(742年),安西城被蕃军围困,毗沙门天王于城北门楼上出现,大放光明 并有"金鼠"咬断敌军弓弦,三五百名神兵穿金甲击鼓声震三百里,地动山崩,蕃军大溃,安西表奏,玄宗大悦,令诸道州府于城楼西北隅置天王像供养 一时毗沙门天王声威大震,香火极盛
在四川石窟中,毗沙门天王像均作主像供养,单独凿出,主要盛行于唐和五代 其形象多作戴冠,着甲,手托宝塔,足踏夜叉 较重要者有巴中南龛第16、39龛,荣县罗汉洞第1龛,资中北崖第46、49、58、106龛,西崖第34龛,邓蛛石笋山第28龛,大足北山佛湾第5龛等
北山佛湾第5龛高2.95米、宽2.74米、深1.45米 龛右壁中段已崩毁 主像毗沙门天王头戴高方冠,肩后饰牛角形火焰,顶后有圆形头光 上身着两裆式锁子甲,下身着护腿长幼靴 腰带中部平挂一小刀 左手上举,右手置胸前(二手腕下部残缺) 足下踏二夜叉,左名尼篮婆,右名毗篮婆 其胯下两足露一戴冠者,名地天 天王像身高2.5米、肩宽0.83米,身躯硕壮,怒目圆睁,威武逼人
天工像左侧分两排侍立四人 后排内侧者为一武将,头戴幞头,身着长型片甲,左手横置胸前,右手举狼牙棒,飘带于头后作圆形 外侧者温文尔雅,着方领外衣,戴束发小冠,冠上有雉尾,双手捧盘拱立 前排内侧为一女像,发作形,胸饰璎珞,右手垂,左手捧钵,内盛物似果 外侧为一额扎束发带,颈系项圈,赤足袒腹,身材低矮,双手捧坛的武士
天王右侧现存二像 内侧者怒目四张,赤裸上身,颈下挂三骷髅头,左手持剑 外侧者头戴搭耳帽,身着甲,手持笏
按般若揭罗译的《摩河吠室罗末那野提婆喝罗者陀罗尼仪轨》中记:"画天王,身着七宝金刚庄严甲胄 其左手执三叉戟,右手托腰(又一本左手捧塔) 其脚下踏三夜叉鬼,中央名地天,亦名欢喜天,左名尼篮婆,右边名毗篮婆…… 其右边画五太子及两部夜叉罗刹眷属,左边画五道天女及妻等眷属 "据此,阎文儒先生认为第5龛内天王的左右侍者,可能是天王眷属中的五位太子、夜叉、罗刹与五行道天女和天王之妻的形象
从第5龛造像的风格和处于北山佛湾之首的位置看,应是韦君靖在北山建永昌寨之时开凿的龛窟之一,即为晚唐作品 韦君靖之所以在永昌寨内雕此毗沙门天王,其目的是为自己助威壮胆,以求利用毗沙门天王的"神力",来巩固其统治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kam.cn/4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