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朱元璋的宫殿,由皇城与宫城两部分组成,合称皇宫 皇城在外,围护着宫城 据当今学者考证,皇城范围东起今南京机电学校与南京博物院以西一线,西至竺桥、逸仙桥以东,南到光华门,北至佛心桥一带 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2里,周长9公里,呈凸字形 皇城开有六道门:正南为洪武门,正对着都城正阳门(今光华门);东南为长安左门,外为长安街(今八宝街);西南为长安右门,东为东安门,西为西安门;北为玄武门 宫城又称大内,俗称”紫禁城”,开有六道门:正南是午门(今午朝门),东南为左掖门,西南为右掖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正北是北安门 在皇城与宫城之间还有两道门,南为承天门,北为端门,与洪武门、午门处在同一条中轴线上
现在就让我们沿着明故宫内的南北中轴线,由南向北,对皇城与宫城作一次巡礼 由皇城南端的洪武门进,到承天门中间的御道上,有五座石桥,名“外五龙桥”,桥下就是外御河




进入午门,又有五座石桥,称“内五龙桥”,桥下为内御河 过了桥就是奉天门,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奉天、华盖和谨身三大殿 三大殿的东侧有文华殿和文楼,西边有武英殿和武楼,统称为“前朝”五殿 奉天殿,就是人们常说的金銮殿,是朱元璋举行重大典礼和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的地方 后来北京故宫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就是模仿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建造的
三大殿之后,是皇帝与后妃生活起居的地方,名叫“后廷” 处在中轴线位置上的是乾清、交泰、坤宁三宫,左有柔仪殿(东宫),右有春和殿(西宫),两殿相对 东北角为东六宫,西北角为西六宫 在春和殿西侧还有御花园 “前朝”与“后廷”相结合,组成“朝廷”
整个明故宫,殿宇重重,楼阁森森,雕梁画栋,万户千门,金碧辉煌,气势恢宏,曾作为明初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皇宫,长达54年之久 直到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京明故宫才正式结束王朝皇宫的使命,但仍由皇族和重臣驻守,地位仍十分重要
这么一座富丽堂皇、壮丽崇宏的皇宫建筑,又怎样走向衰败、破落以至毁灭的呢?有不少人认为是毁于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战火中,这种说法不尽全面 实际上早在明代与清初,南京明故宫就已屡遭破坏,它的衰毁是有一个过程的
首次灾难降临于明初建文年间 朱元璋死后,他的孙子建文皇帝朱允继承皇位,引起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的不满,便以进京诛灭奸臣为名,向南京进兵 经四年战争,于公元1403年攻入南京,结果“都城陷,宫中火起”,烧毁了奉天殿等宫殿,建文帝与后妃也被烧死(一说是逃往南方) 朱棣即皇帝位,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 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将都城北迁,南京明故宫渐趋冷落 此后数百年间,风吹雨打,自然损坏也很严重 如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夏六月天降雷雨,谨身、华盖等殿被雷电击中起火 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五月,“南京大风拔太庙树,摧大祀殿及皇城各门兽吻” 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秋七月,暴风雨,江溢,郊社陵寝宫阙城垣皆坏” 到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的弟弟朱由崧逃往南京,建立南明小朝延时,明故宫已相当破败,以致朱崧只能在南京”即皇帝位于武英殿”了,因为金銮宝殿已荡然无存
清军平定江南以后,将明故宫改为八旗兵驻防城,设置将军、都统二衙门于其中,还从太平门至通济门加筑城墙予以隔离,明故宫建筑遭到很大破坏 公元1684年,康熙皇帝首次南巡,到达江宁(南京),见到残破不堪的“明时故宫”大为感慨,作《过金陵论》一文写道:“道出故宫,荆榛满目,昔者凤阙之巍峨,今则颓垣残壁矣!……顷过其城市,闾阎巷陌未改旧观,而宫阙无一存者,睹此兴怀,能不有吴宫花草、晋代衣冠之叹耶!”可见此时的明故宫已经是“宫阙无一存者”,相当荒凉了
到了清咸丰、同治年间,由于太平军与清军的作战运动,明故宫又经受了一次较大的破坏,除了地下埋藏的石构件基础外,“楼台金粉已沉销,……月落宫垣春寂寂”,只剩下一片残垣碎瓦、蛇鼠出没的废墟 1911年,英国人法雷斯还从明故宫遗址中拆走七块石刻和三对石狮,运往下关扬子饭店进行装饰 到了1929年为了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柩安葬中山陵,新建了中山东路和逸仙桥,明故宫遗址被中分为南北两部分,仅存午朝门与地下柱础等少量遗迹了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荒寂多年的明故宫遗址又重获新生 南京刚一解放,刘伯承、陈毅等同志即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座谈,征求保护意见 与会者一致认为这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明朝皇宫遗址,应该予以保护,因此决定将约350个石柱础就地深埋,埋入路北侧中轴线及其两侧;将中山东路北侧约60万平方米的地辟为南京军区教练场进行保护;并将当年被英国人法雷斯劫至下关扬子饭店的石雕运回遗址重加修整 1956年10月,明故宫遗址被公布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市政府正在规划论证新的保护利用明故宫遗址的方案,以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kam.cn/4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