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和梯田-大门票+往返索道]赠玻璃塔](http://nkam.cn/wp-content/themes/justnews/themer/assets/images/lazy.png)
![[云和梯田-大门票+往返索道]赠玻璃塔](http://nkam.cn/wp-content/themes/justnews/themer/assets/images/lazy.png)
![[云和梯田-大门票+往返索道]赠玻璃塔](http://nkam.cn/wp-content/themes/justnews/themer/assets/images/lazy.png)
![[云和梯田-大门票+往返索道]赠玻璃塔](http://nkam.cn/wp-content/themes/justnews/themer/assets/images/lazy.png)
祠门内侧高悬木匾一块,上面抄录了北宋皇帝关于杨家的诰敕十篇,其中有赠杨业太尉中书令一篇,加封杨延朗开国公誓券一篇,给杨延朗敕旨六篇,给杨宗保、杨文广敕书各一篇 后院,有正殿五间,中额书“忠勋世美” 廊前双柱上有一副木刻金字楹联:“丰功伟烈著边疆,勇冠千军称无敌;浩气英风留古塞,声威万代佩长城 ”廊两厢还有元以来石碑四通:一为元天历己巳年(1229)赵鹤鸣撰龙虎卫上将军杨友碑;一为杨族世系牌,碑阳为赵鹤鸣所撰《题世将杨族祠堂碑记》,记述了杨怀玉以前的世系及杨怀玉建宗祠、纂家谱、修坟墓、置护田等等,碑阴刻杨业父杨兖至杨怀玉十七世世系表;一为明万历年间山西提学使为杨族立的表忠闾碑;一为宏农宗祖碑,碑文追溯了杨兖以前的世系,上至东汉太尉宏农杨震 正殿前檐悬匾一块,上书“敕建’二字 正殿内,正中一龛,塑杨业与佘太君像 看到塑像那种饱经风霜、老而弥坚的神态,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左右两旁塑杨令公八子及宋、元、明历代杨氏功臣名将像共二十尊,无不气宇轩昂,姿容伟俊 (以上所有塑像的时间均无记载)其中杨延昭塑像,怒目圆睁,右拳紧握,表现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感和对敌人的高度愤恨与警惕 看到这些塑像,人们不禁联想到当年杨家将征战疆场的情景 杨家将中首先令人怀念的,自然是一代忠良、为国捐躯的杨令公 《宋史·杨业传》记载,杨业曾在北汉任职29年,屡立战功,威镇边陲,人称无敌,累迁建雄军节度使 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北汉主刘继元降宋,杨业也随之归宋 宋迁杨业为代州知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副潘美以守山西,杨业遂移家于代州 太平兴国五年(980)三月二十日,契丹皇帝耶律贤亲率骑兵十万来犯雁门,杨业命部将断峪谷南口,自率千余骑北出勾注山西陉 契丹军于雁门峡谷中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宋军奋勇冲杀,以少胜多,毙其名将,获其甲马 杨业以战功升云州观察使,仍知代州 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四月,契丹三路侵宋,中路以三万人入雁门山,杨业与战,斩契丹三千余人于雁门山下,深追敌军至雁北朔、应、寰等州 雍熙三年(986),宋五路出兵伐辽 潘美、杨业率西路军北出雁门,雁北各州民众起义助战,很快收复朔州、应州、寰州、云州(今朔县、应县、大同一带) 后来,其它四路相继败归,西路已成孤军,契丹遂倾全国之主力军集于雁北一隅,潘美、杨业等奉命返归代州,分兵守护平型、飞狐、雁门诸关 宋朝廷决定将雁北起义军和汉民二十万人分别迁入河东(今山西)、河南(今河南省),命潘、杨保护撤退 杨业主张避免与新胜之辽军决战,建议由他率部从大石堡(在分繁峙县城西北三十里)北出应州,虚张军势,吸引辽兵主力;然后大队出关,接应义军和百姓,潘美等不但不采纳杨业的正确建议,反诬杨业惧敌,力主正面进兵,而自己又不为先锋,杨业只好从命,率部奔上寰州前线 临出发前,请潘美等派伏兵于陈家峪(朔县境内)接应 杨业率部至朔州东与敌相遇,被困,突围后退到陈家峪,不见宋兵前来接应 杨业拊膺大恸,率将士力战,手刃辽兵数十百人,中箭堕马被俘,绝食三日而死,时年五十五岁 杨业死后,潘美等极力掩盖杨业的功绩,并推卸自己的罪责 经杨业妻折氏(即佘太君)上书力辩,宋太宗才降旨追赠杨业为太尉中书今,谥“忠武”
祠堂塑像中特别引人注目的大约要数“杨门女将”中的核心人物佘太君了 据清代人康基田著《晋乘搜略》记载,“乡里世传,折太君善骑射,婢仆技勇过于所部,用兵克敌如蕲王夫人(即韩世忠的夫人梁红玉——编者)之亲援桴鼓然 ”又据《保德州志》载:“杨业娶折德衣(yi,音衣)女 ”“折氏性慧敏,尝佐业立战功 ”折氏即佘太君,传说中对她的事迹虽有夸张,但历史上确有其人 祠堂塑像中引人注目的还有杨延昭 据《宋史》记载,延昭本名延朗,因避讳而改名延昭,后人又称他“杨六郎” 杨延昭“幼年沉默寡言,为儿时多戏为军阵,业尝曰:“此儿类我 ”每征行必以从 ”雍熙三年,“杨业攻应、朔,延昭为其军先锋,战朔州城下,流矢贯臂,斗益急 ”由于他骁勇善战,深得宋真宗钟爱,咸平四年十一月,加封他为开国公 加封敕旨中称赞他“夙有忧国爱君之心”,并要他“即日引道兼程前来,朕非卿到终不安心” 杨业战殁后,杨延昭的抗辽活动主要在高阳关(今河北省)附近的边防前线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正月卒,年五十七岁 在民间传说里,杨业的八个儿子中,有的随父战死,有的被潘美杀害,有的愤而出家为僧……虽然多无史书记载,难以稽考,但杨家“奕世将略”、“一堂忠烈”的家史,确是光照中华大地,永远留在中华儿女的记忆里的 在鹿蹄涧村,除了能看到杨令公祠,还能看到一轴十分珍贵的杨族史卷 这轴族史卷全长2.7丈,宽1.3尺,以素绢为幅 据说这是杨家“五通”(五个史卷轴)之一,其余的都已失传 卷轴中裱有黄绫御旨一幅,杨族历代武将名臣的传记四幅、画像五幅、赞词五幅,共计十五幅 卷首是南宋孝宗皇帝于乾道元年四月十五日加封杨业第八代孙杨存中为昭庆军节度使的黄绫敕牒 杨存中是历代杨家将中爵位最高的一个,死后封为和王 敕牒字迹尚清晰,玉玺印迹隐约可辨 敕文的后面还有尚书等十余人奉旨降敕的署名,卷轮中共有四人的传记、五人的画像和赞,杨存中列为第三 杨存中的传、赞后面都署有南宋名臣周必大的名字,应为周必大所撰,但是否为周必大所书,尚难肯定 传中说,杨存中为“代州崞县人,一生功揭天地”;死后,太上皇高宗”不安寝者三日” 赞词是:“威镇华夷,功揭天地,一代英雄,千秋庙祀,有像斯存,凛然灵气 ”卷中其余的是杨业后代子孙、宋代显官功臣杨克让、杨时、杨大异的传、画、赞、传、资的作者署各有邹浩、留正、方逢辰等,画像上一律无字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列于首位的一个没有配传(传已失落)随画像后面,有八句笔迹刚劲的赞语:“山川毓秀,挺生斯人,功全社稷,泽及吾民,朝阳孤凤,盛世祥麟,九原不作,名重缙绅 ”落款是“尚书范仲淹赞” 范仲淹是北宋仁宗时代的名臣,与杨业、杨延昭生活的年代相去不远 这几句赞语,很可能是范仲淹为杨业或杨延昭的画像所作,而画像前面失去的传记,自然也可能是杨业或杨延昭的了 另外,在鹿蹄涧杨令公祠里还保存着两部杨氏族谱 据族谱记载,杨氏族谱始修于元代的杨怀玉,继修于明万历,三修于清道光,四修于清光绪 今元、明两版皆散佚,只有道光版本和光绪版本尚存 道光本共十卷,一卷为旧话记略,二至六卷记世系,七卷记封秩,八卷记诰封,九卷记坟墓,十卷记人物 光绪本与此略同 这些宝贵的历史文物和资料,都是杨家后代精心保存下来的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曾用刺刀逼着保存者将族史卷轴交出,终未得逞 “文化大革命”中,族史卷轴几乎被当作小学生字帖卖掉 想到自宋代以来,雁代之间,干戈常起,朝代屡易,而杨家祠堂和这些珍贵的族史卷轴能保存至今,实在是一个值得庆幸的奇迹!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kam.cn/2104.html